来源:生命科学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1-09-29 作者:
聚焦能力和素质培养,探索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课程教改新途径,通过“五个抓手”,着力构建“知识、能力、实践、创新”四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教学新模式。
1.抓强课程思政建设,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将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强化实践、突出能力、引领发展,提升学生理论自信、价值判断和塑造能力,养成批判性学术思维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医学实验仪器学》课程获校思政说课比赛一等奖。
2.抓优生工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选修课和学术讲座四大课程群,增加《生物医学纳米技术》、《医学图像处理》等课程,突出医工结合的核心教学内容,从传统偏向医学的课程体系转变为理工医高度综合的课程群。《生物医学工程前沿进展》课程融入生物材料、医学信息等最新成果。
3.抓细教学模式改革,提升课程自学能力。改革教学模式,综合运用PBL、翻转课堂、云课堂、小组讨论和案例点评等学习方式;设计跨校课堂模式,外派学生到省内理工科高校学习,拓宽工学前沿知识;提供24小时自主学习环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习惯。开展全过程综合性评价,形成知识构建、能力培养、素养提升层层递进的教学路径。获广西研究生教改课题等项目8项。
4.抓实双创实践教育,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每年邀请工程类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名师入校开展学科前沿及就业创业教育讲座20余次,资助研究生创新课题15项。
5.抓全教学环节监控,强化教学质量保障。完善“学院—学科—课程—课堂”四位一体“教学质量动态监测平台”及评教评学意见反馈机制、学业预警分流机制、学位论文质量检测机制,加大各环节考核力度,提高质量保障水平。成立校院教学督导组和学生信息员队伍,督导涵盖课程、教学、管理、毕业答辩等环节。教师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学生评教优秀率94%以上,论文抽检合格率10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