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2024-12-12 作者: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 校对:赖菁贞 审核:梁浩
2016年,在学校的统筹规划下,医学科学实验中心(含广西实验动物中心和广西医科大学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联合9个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组建成立了广西医科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简称生科院)。2017年,广西实验动物中心独立为处级部门,同年,广西医科大学医用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纳入生科院管理。2020年广西生物样本库建成投入使用并纳入生科院管理。2022年增设医学工程与再生产业学院。2024年增设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简称生医学院),同年,靶向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独立为处级机构。
学院拥有从学士、硕士到博士学位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现有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智能医学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实验技术和智能医学工程3个本科专业。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入围2024“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拥有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和再生医学与医用生物资源开发应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打造了一支包括国务院特贴专家和广西特聘专家等人才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产出一批高水平成果,发表在Nature、Cell国际顶刊,艾滋病研究成果写入WHO指南等。经过多年的发展,生科院&生医学院已成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乃至东盟国家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党建领航
生命科学研究院于2016年12月设立党总支,2021年3月升格为党委。生科院党委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涵育时代新人。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着力加强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
二、人才队伍
学院全力推进外引内培、筑巢引凤人才规划,建成一支多学科交叉、特色鲜明的高层次人才队伍。目前专任教师获博士学位比例达92.2%,高级职称比例达80.4%。近年来引进高层次人才10人,招聘具有海外经历或“双一流”高校等博士/博士后12人。入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广西区人民政府特聘专家、广西高层次人才、广西优秀专家等省部级以上人才称号20余人次。先后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广西五一劳动奖章、广西三八红旗手、广西创新争先奖等荣誉称号。
三、学科建设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于2006年获得西南地区首批、医科类院校首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于2008年获批本科招生。2022年获批广西唯一的BME一流学科,2023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设置智能医学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2024年获批BME一级学科博士点,是西南民族地区唯一的BME博士点。学科有专任教师51人,其中博士学位47人,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33人,拥有国务院特贴专家、广西特聘专家、广西优秀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多人在国家级学术团体任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等。学科入围2024“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世界排名201-300名。
四、科学研究
学院致力于打造区域高发新发疾病的产学研医用协同创新平台,构建覆盖广西—东盟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合作网络,开展肝癌、鼻咽癌、新发传染病及骨科疾病等研究,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美国NIH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0多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00 多篇,其中影响因子10分以上48篇,获得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成果16项。首次在国际发现生物活性诱导性材料,成果入选国家博物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艾滋病研究突破性成果写入WHO指南,冠状病毒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和Cell等顶刊。
五、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598人,研究生(含协同创新中心)200人。获国家级及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4项;国家级及省部级教改课题13项;以主编或副主编编写“十四五”医学规划教材及专著等10部;本科毕业生升研率、就业率、学位授予通过率在学校同等入学批次学生中名列前茅。学生创新培养成果显著,荣获“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国家级银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银奖,全国首届智能技术应用大赛一、二等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等国家级奖励20余项,省部级奖励50余项。
六、平台建设
获批再生医学与医用生物资源开发应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建成国内高校第十家、广西首家P3实验室,拥有国内首批校级生物样本库,获得我国人类遗传资源(人类生物样本)保藏资质,获批国内特色、广西首个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感染类器官和器官芯片工程研究中心,完成广西最高水平的场发射冷冻电镜平台搭建,为区域生物医学工程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了战略性资源支撑。
七、科技服务
生科院充分利用医学科学实验中心、广西生物样本库(国内首批校级生物样本库)、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国内高校第十家、广西首家P3实验室)3个高端开放共享技术平台的优势,面向广西及周边区域乃至东盟国家,全面开放共享,服务区域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2016年以来,共享技术平台共接待区(校)内外科研人员近8000人次,承接区内外科研单位各类项目近700项,协助校内外科研人员发表SCI论文570余篇。每年临床检测服务超5万人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00万元/年,预防和降低了出生缺陷,提高了出生人口质量,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
八、学术交流
学院通过搭建各类交流平台,积极推动学术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每年举办或承办中国(广西)-东盟生物医学工程论坛、地中海贫血诊断技术国际培训班、全国再生医学博士后学术论坛、中国-东盟国际精准医学大会、粤桂琼传染病实验室检测和生物安全学术交流会等国际国内大型学术研讨会10余场。同时,派出优秀教师到国外讲学、留学、进修、攻读学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等100余人次,并积极组织本院学生出国(境)交流近30人次,接收来自苏丹、蒙古和巴基斯坦等国家的留学生3人次。